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古典戲曲創作理論專題
Seminar on Traditional Chinese Drama Creation and Theory 
開課學期
109-2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戲劇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李惠綿 
課號
CHIN7381 
課程識別碼
121 M268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三8,9,10(15:30~18:20) 
上課地點
綜402 
備註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8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戲曲兼具抒情性與敘事性,因此創作理論的內容主要有語言藝術論、題材虛實論、情節結構論、人物塑造論。「語言藝術論」固然有詩詞韻文學的理論傳統,然因戲曲屬說唱文學,有唱曲與賓白,創作論中往往涉及語言的「本色當行」議題,同時涉及音韻與度曲關係,延伸「文律論」議題,使戲曲「語言藝術論」更為豐富。戲曲題材大多沿襲史書傳記、筆記小說、稗官野史、傳聞軼事等,延伸出「虛實論」議題。加之,元雜劇與明清傳奇有獨特的體製結構與表演形式,使「題材虛實論、情節結構論、人物塑造論」三者,相較於小說理論,更為複雜。
本課程以半年為期,主要講授古典戲曲創作理論。就元明清戲曲典籍中涉及的創作理論,設計專題,進行原典導讀。為了對古典戲曲創作理論有更具體的掌握,擬以劇本闡釋創作理論,或配合觀賞表演,印證創作理論。 

課程目標
本課程並非純然為戲曲領域之研究生而設計,說明如下:
1本課程屬中國文學理論與批評,有志於文學研究者,皆可選修。
2本課程擬借古典創作理論為文獻材料,訓練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。
3培養閱讀古典戲曲理論之能力 。
4擬定專題,具體傳授文獻分析方法與問題意識。
 
課程要求
1預習戲曲理論典籍
2口頭報告──分析戲曲理論典籍涉及創作理論的小單元
說明:期末論文寫作分兩階段:
(1) 初稿簡報:自行研讀原典,擬定大綱,製作簡報,口頭報告。可閱讀與該論題相關之注釋或相關文獻,惟不可閱讀前人研究成果。
(2) 寫成論文:口頭報告後,經授課先生提供修改論文大綱方向,可閱讀並引用前人研究成果,正式寫成論文。(論文格式必須參照臺大中文學報體例,便於投稿)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1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(十冊),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,
1984年
2葉長海:《中國戲劇學史稿》,上海文藝出版社,1986年
3鄭騫:《北曲新譜》,臺北市:藝文印書館,1973年。
4明‧沈璟:《增定南九宮曲譜》,收入王秋桂主編:《善本戲曲叢刊》第三輯,台灣學生書局,1984年。
5清‧鈕少雅訂:《南曲九宮正始》,收入俞為民主編:《歷代曲話叢編‧清代編》,安徽:黃山書社,2008年。 
參考書目
壹、指定閱讀
1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(十冊),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,
1984年
2葉長海:《中國戲劇學史稿》,上海文藝出版社,1986年
3鄭騫:《北曲新譜》,臺北市:藝文印書館,1973年。
4明‧沈璟:《增定南九宮曲譜》,收入王秋桂主編:《善本戲曲叢刊》第三輯,台灣學生書局,1984年。
5清‧鈕少雅訂:《南曲九宮正始》,收入俞為民主編:《歷代曲話叢編‧清代編》,安徽:黃山書社,2008年。
貳、參考書目
一、戲曲典籍注釋與彙編
元‧夏庭芝著,孫崇濤、徐宏圖:《青樓集箋注》,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,1990
元‧周德清:《中原音韻‧作詞十法》,任中敏:〈作詞十法疏證〉,收入《散曲叢刊》第4冊,臺北:臺灣中華書局,1984年。
元‧鍾嗣成著,王鋼:《校訂錄鬼簿三種》,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,1991 年
明‧朱權著,姚品文點校箋評:《太和正音譜箋評》,北京中華書局,2010年
明‧王驥德著,陳多、葉長海:《曲律注釋》,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,1983年
明‧王驥德著,陳多、葉長海:《曲律注釋》(修訂版)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2年。
明‧王驥德:《曲律‧論曲禁》,羅忼烈:〈曲禁疏證〉(掃描檔案),《詞曲論稿》(臺北:木鐸出版社,1982年),頁303-405。
明‧徐渭著,李復波、熊澄宇注釋:《南詞敘錄注釋》,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,1989年。
明‧徐渭著,李俊勇疏証:《南詞敘錄疏証》(南昌:江西教育出版社,2015年。
明‧潘之恆著,汪效倚輯注:《潘之恆曲話》,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,1988年
明‧呂天成著,吳書蔭:《曲品校註》,北京中華書局,1994年
清‧李漁著,陳多:《李笠翁曲話注釋》,湖南人民出版社,1981年。
清‧李漁著,江巨榮、盧壽榮:《閒情偶寄校注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1 年
清‧李漁著;孫敏強注:《閒情偶寄》,(杭州:浙江古籍出版社,2000年)。
陳多、葉長海:《中國歷代劇論選注》,湖南文藝出版社,1987年
程炳達、王衛民編著:《中國歷代曲論釋評》,北京民族出版社,2000年
周貽白:《戲曲演唱論著輯釋》,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,1962初版
趙山林:《安徽明清曲論選》,安徽黃山書社,1987年
秦學人、侯作卿編:《中國古典編劇理論資料匯輯》,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,1984
隗芾、吳毓華編:《古典戲曲美學資料集》,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,1992年
明‧沈璟:《南詞韻選》(台北:北海出版社,1971年)
鄭騫編輯,沈璟編選:《南詞韻選》、《紅蕖記》、凌景埏《吳江三沈年譜》合刊,館藏臺大法社分館(原法圖)
二、戲曲理論研究專書
○譚帆、陸煒:《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》,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,1993年
○李克和:《中國曲學研究》,長沙岳麓書社,1999年。
○李昌集:《中國古代曲學史》,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,1997年。
○齊森華:《曲論探勝》,上海華東師範大學,1985年
○高宇:《古典戲曲導演學論集》,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,1985年
○夏寫時:《中國戲劇批評的產生和發展》,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,1982年
○夏寫時:《論中國戲劇批評》,山東齊魯書社,1988年
○陳竹:《中國古代劇作學史》,武漢出版社,1999年。
○陸林:《元代戲劇學研究》,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,1999年。
○葉長海:《王驥德曲律研究》,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,1983年。
○葉長海:《中國戲劇學史稿》,上海文藝出版社,1986年。
○趙山林:《中國戲劇學通論》,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,1995年。
○趙景深:《曲論初探》,上海文藝出版社,1980年。
○蔡鍾翔:《中國古典劇論概要》,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,1988年。
○謝柏梁:《中國分類戲曲學史稿》,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,1994年
○譚源材:《中國古典戲曲學論稿》,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,1993年
○劉奇玉:《古代戲曲創作理論與批評》,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,2010年。
○李惠綿:《王驥德曲論研究》,臺大文史叢刊第90種,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,1992年。
○李惠綿:《元明清戲曲搬演論研究——以曲牌體戲曲為範疇》,臺北文史哲出版社,1998年。
○李惠綿:《戲曲表演之理論與鑑賞》,臺北國家出版社,2006年。
○李惠綿:《戲曲新視野》,臺北國家出版社,2008年1月。

○李惠綿:《戲曲批評概念史考論》(增訂本),臺北國家出版社,2009年
○李惠綿:《中原音韻箋釋──韻譜之部》(上冊),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,2016年1月,1-420頁。
○李惠綿:《中原音韻箋釋──正語作詞起例之部》(下冊),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,2016年1月,421-686頁。
○李惠綿:《中原音韻北曲創作論與度曲論之研究》,曾永義院士總策畫,收入《國家戲曲研究叢書》105,臺北國家出版社,2016年10月,1-586頁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口頭報告 
40% 
 
2. 
論文寫作 
60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24  戲曲理論體系概論(一) 
第2週
3/03  戲曲理論體系概論(二) 
第3週
3/10  戲曲體製結構論:王驥德《曲律》、李漁〈格局第六〉 
第4週
3/17  戲曲題材虛實論:明清曲家論虛實之運用 
第5週
3/24  戲曲虛實論的運用與實踐:
以雜劇《趙氏孤兒》、新編京劇《曹操與楊修》為觀照
 
第6週
3/31  關目情結論:
以馬致遠《薦福碑》、鄭光祖《王粲登樓》為觀照
 
第7週
4/07  章法論、格局論、結構論概說 
第8週
4/14  結構論:王驥德《曲律•論劇戲》、李漁〈結構第一〉 
第9週
4/21  務頭論:周德清〈作詞十法•務頭〉、王驥德〈務頭論〉 
第10週
4/28  務頭論的運用與實踐:以散曲、劇曲、新編戲曲印證 
第11週
5/05  文律論之源流:周德清《中原音韻•作詞十法》 
第12週
5/12  文律論之爭辯:湯顯祖書札、沈璟〈論曲〉套數 
第13週
5/19  文律論之回歸與統合:王驥德、呂天成、馮夢龍 
第14週
5/26  「修辭論」之延展:當行本色論(一)明代曲話整編 
第15週
6/02  「修辭論」之延展:當行本色論(二)明代曲話整編 
第16週
6/09  崑腔音韻與度曲(一) 
第17週
6/16  崑腔音韻與度曲(二) 
第18週
6/23  學生期末專題報告